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的教研人員在2020年6月2日舉辦的「健康不平等的社會決定因素:新冠肺炎的啟示」論壇上擔任講者,與參加者分享他們的見解。此論壇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香港地區分會和中大的大學通識教育部合辦,透過ZOOM軟件在網上舉行。

 

研究所副所長鍾一諾教授簡介健康公平的基本概念、健康議題上的社會經濟梯度和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並且在回顧有關健康公平的社會決定因素的簡史和發展過程後,以2010年在英國發表的《The Marmot Review》闡述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如何有助制定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其後,鍾教授重點介紹香港的研究,揭示香港不同群體之間健康狀況的差異,以及這些早已存在的健康不公平現象,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下加劇惡化。

 

研究所的另一位副所長黃洪教授則詳盡分析社會不平等如何導致健康不平等,以及新冠肺炎如何令已經很脆弱的社群變得更不堪一擊。黃教授引用香港的數據和研究,指出疫情令社會的經濟轉差,導致失業增加及就業不足,令家庭收入大幅下降。那些家庭貧困而且住在蝸居的孩子,因為缺乏學習和活動的空間而增添壓力。另外,網路和電腦設施的不足,也令他們學習倍加困難。對於街頭露宿者而言,疫情削弱了他們原有的設施和人際網絡上的支援,加上「限聚令」等公共衛生措施,對他們的生活帶來重大打擊。

 

最後,醫護行者主席暨研究所副研究員范寧醫生分享自2020年1月起,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嚴重影響包括在職貧窮者和少數族裔、街道清潔者、保安員,社會服務界、運輸業、飲食業和送餐服務的前線人員的社會低下階層人士,並且闡述了公共衛生和社會系統的兩個弱項。首先,由於大部分的資源都投放到醫院,令社區抵禦力相對較弱。當外科口罩和消毒劑成為必須品、在家工作和保持社交距離變成生活日常、經濟無可避免向下行的時候,社會低下階層人士便成為最受影響的一群。各種因素諸如獲得健康知識、溝通上的障礙、取得準確資訊的途徑、惡劣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支援不足、家庭收入下降等,都會影響他們取得穩定的糧食供應和其他家庭開支。其次,香港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基層醫療系統,所以當公共服務停頓時,低下階層的市民便需要付費更多,才可取得必需的私營醫療服務。現實上,他們會因延誤求診和得不到持續護理而被摒棄在醫療系統之外。范醫生建議針對相關健康的社會因素作出系統性的改動,改善健康不公平的狀況,當中包括:(1) 在傳統門診和醫護服務以外的公共衛生範疇投入更多資源;(2) 當局在制定政策時都將健康納入考量;(3)促進公民社會和政府部門之間的跨界別協作,努力達至「可持續發展目標」,從而減少健康不公平的狀況;(4) 加強香港的基層醫療服務。

 

講者在演講後與觀眾進行互動與討論,解答他們的提問和聽取意見。